线山水--樊洲水墨艺术展 

 

 

 

 

策展人:贾廷峰 学术主持:彭 德 展览时间:2015年4月18日—2015年5月18日开幕酒会:2015年4月18日下午三点十八分15:30  展览地点:798太和艺术空间

 

联系我们

前言


文/彭德

 

画终南山者,王维范宽以下,代不乏人。王维依佛描写,取其平远。范宽依道绘制,取其自然。今有樊洲,隐居终南二十余载,异军突起,自立门户。樊洲不同于独修隐士,超脱但不偏执,独处而不封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山读山画山,寻找独特的表现方式。世人画终南,多为写生而流入俗套。樊洲画终南,以书法入画,以琴律入画。琴画交会,书画贯通,山人艺三者浑然一体。樊洲以为画家能稍逾前人,便是成就。当代山水画家每推举前辈黄宾虹,洲亦心向往之。黄氏喜作小幅,宜把玩而不宜远看。樊洲作画多为鸿篇巨帙,近取势而远取态,其势俱在运气行笔之间,或如高山坠石,或如云横九派,或如天籁共鸣。

 

樊洲的山水画分为三型,都具有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书写山水,三是乐律山水。其中,寓意山水和以行书笔法入画的山水画,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同传统山水画保持着文脉上的联系,又以较大跨度的表现方式,拉开同传统文人画的距离;以乐律入画的山水画,既体现出文脉又超越了文脉,使得不懂中国文化的欧美画家面对他的这批作品,一看就懂,没有障碍。这类带有现代风范的代表作,不属于流行的当代艺术,有如他的人生方式,同时代潮流没有并行,但却有着持久的韵味和跨越东西方画坛的亲和力。

 

樊洲的乐律山水,用波浪状的行云流水描构成画面,单纯,流畅,舒展,大气,视觉与通感具有穿透力。这一画风,受惠于他早年的艺术理想,即立志革新中国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现代主义熏陶下,年轻的樊洲对水墨画的变革,曾经作过不懈的努力。尽管那些带有西洋意味的画法早已被他放弃,但对于他探求新型的水墨山水画却不无意义,其意义在于对现成画风的不满和对新的表现方式的渴望。

 

2001年,樊洲在终南山营造画馆。画馆东临古龙湫,西靠太乙峰,南望五台山,北接十八盘。十八盘有险峰数座,瀑布高挂,樊洲认为是《溪山行旅图》的原型,也是范宽曾经隐居的地方。五台山又名南五台,终南山脉著名的佛教圣地。古龙湫这个天池是古代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湖水或平如明镜,或波光如织,风雨晴晦,无不动人,最能消解胸中垒块。太乙峰绝壁耸峙,气势豪放。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写的正是这座山。山既高,又有太乙仙人,山仙同体、山海遥感的景象陶冶着樊洲的情操。樊洲强调情景合一,知行合一。多年来,终南山脉东自华山、西至陇首的七十二条山谷,差不多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与终南山对话,成为他的日常课题。

 

樊洲爱诗赋,擅长行书,倾心古琴和太极拳。国内太极拳高手和古琴大家,曾多次在樊洲画馆长驻,交流技艺。樊洲以诗化画,以书入画,以乐成画,移植太极拳的力量与含蓄于笔下,都离不开蕴藏人文内涵的终南山。樊洲在《神会终南》赋中写道:太乙山崩兮,养吾素心。天池潋滟兮,鉴吾慧灵。剑舞山巅兮,真气激荡。琴鸣溪涧兮,天音涓流。抒天地之心兮,发乎毫端。招山水之魂兮,泼墨素绢。烟云供养兮,神会终南。

 

 

艺术家

 

樊洲

1957年,四岁,开始学习书法。

1966年,13岁,开始自修中国画,学习二胡演奏。

1968年至1995年,开始学习传统青绿山水画。随后深入传统,遍习历代名家。

1996年至2004年,开始探索试验彩墨山水画。

2005年至2007年,回归中国文化精神。锤炼笔墨的高难度技法。

2008年至2009年,实证“大化”之境。提出“物我相忘,因缘生发”的创作理念。强调创作当时的真情实感,体悟身心尽欢的绘画过程。

2010年,体验到大自然的内在律动及物体的内在结构。以“道”“气”为源,以音律入画,开创了曲线交织画法。

2011年,创作水墨氤氲系列。

2012年,创作韵律山水系列。1月31日,由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溯源问道——中国精神的传承与探索者,艺术家樊洲特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2013年,完善曲线交织画法。9月20日,由德国德中文化促进会在德国柏林自由艺术中心举办“樊洲韵律山水画展”,该展览是首届柏林中国文化节内容之一。9月22日樊洲以“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现状”为题举办学术报告会。

2014年,由中国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山脉·文脉——樊洲山水画艺术展”。“和而不同:匈牙利萨雷与中国樊洲艺术对话”展览在匈牙利文化中心(北京)举办。

2015年,由贾廷峰策划、彭德担任学术主持的“线山水——樊洲水墨艺术展”在北京太和艺术空间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