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与周韶华 - 艺术作品比较鉴赏展
展览时间:2018年08月05日—08月20日 开幕酒会:018年08月05日(周日)15:30 展览地点:798太和艺术空间
前言
北吴与南周——中国艺术的双子星座
文/张延风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这个大背景就是百年苦难与民族复兴。苦难的中国催生出复兴的希望,复兴的方式就是革命,不间断地革命。而艺术展开的重要方式就是推动艺术内外的革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一次难得的契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还是民族复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个新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中国艺术家前面——建立新的主体意识,重塑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再建艺术家的人格力量。这种新的艺术主体应该是主动的、积极地、抗争的,是有所作为和自强不息的。新的主体呼唤新的大师。这是一个需要大师并且产生大师的时代。吴冠中和周韶华应运而生。他们生于苦难,参与复兴,投身改革。这是他们人生的大背景,更是他们艺术发展的大背景,吴冠中和周韶华得到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一鸣惊人
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是由改革开放的总指挥邓小平来解决的。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祝辞,说“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内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邓小平还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的讲话像一排重炮,把僵化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点的基础炸得粉碎,纠正了谁搞文艺,党如何领导文艺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文学艺术百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了。
倍受鼓舞的吴冠中觉得应该把自己三十年来的探索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于是,在聆听了邓的讲话后仅过两个月,他就在1980年第一期《文艺研究》发表文章《土土洋洋——油画民族化杂谈》。这篇文章是在讲话稿的基础上整理的。早在此之前,吴冠中在工艺美院做学术讲演,题目是“在绘画实践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体会”。吴冠中的讲演和文章内容丰富,观点犀利而新颖。他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中外艺术的事例,证明古今中外艺术在最高层次上是相通的。艺术家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善于汲取一切营养。近千人的礼堂,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许多人打听,吴冠中何许人也。此时才知道他是大陆最后一批留法学生中的归国者。几十年默默无闻地孤独耕耘,现在才石破天惊,他是美术界的“出土文物”。
艺术家
吴冠中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2016年4月4日,吴冠中油画《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油画拍卖纪录。2019年6月2日,吴冠中水墨画《狮子林》以逾1.4亿元价格成交。
周韶华
周韶华,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