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虬/ 茅小浪非宣水墨
策展人:贾廷峰 学术主持:李心释 展览时间:2018年03月17日—04月20日 开幕酒会:2018年03月17日(周六)15:30 展览地点:798太和艺术空间
前言
文/李心释
绘画形象的真实性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无论哪种形象,在艺术中只可能是一个创造性的表意符号,当然也可能是很平庸的大众化符号,那么,真实就无从谈起,对真实存在的描摹或再现不是艺术的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它们,或者仅仅是简单地通过它们,艺术的转化获得了表演的快感,呈现了艺术家自身的潜在力量,这才使艺术符号得以确立。逼真是一种炫耀,却与真实无关,所以若将注意力转向表意,艺术家可能对逼真不再感兴趣,而艺术依然是艺术。但是,形象总有真实性的指认一面,这种指认让观者赢得自己对形象的诠释权力,通过指认,绘画形象一部分画中,一部分到了观者自身的经验中,因此,真实性指认是观者的习惯性力量,与艺术的关联度不大。也许,艺术家需要这种指认,甚至有意无意去挑起这一指认,以便使作品较快进入观者的视野,不过这绝不是艺术家的目的,如同佛教徒对待大众信仰者的态度与佛理甚远。艺术的外形有取悦大众的一面,内里却渴求知音,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完全在指认之外。
中国人的言意之辨,成在将视线带离语言固化的概念意义,败在对意义的虚无化,轻视了语言本身作为象的地位。无意义不从符号出,然而,固化的符号却严重遮蔽了新的意义的出现,视觉艺术符号能对语言表意起到很好的反拨与更新作用。中国艺术中的诗画互动传统,对绘画有正反双重影响,它使中国画一开始就重意轻形,对形的指认一产生就偏离了,模糊与变形而呈现出绘画材质要素间的关系力量,占据为画面的中心,外部的真实变得可有可无,它只借助真实形象的一些元素达到形而上的境界;然而语言对绘画的侵蚀也存在,绘画中大部分形而上的内容来自语言,来自诗,来自儒释道的教义,山水画的理想模式大同小异,跟古典诗歌的因袭面貌甚为相似,创作与阐释的语言很成熟,但也很“文化”,往好的角度看,形成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往坏处说,从情绪、意境到语言(包括阐释的语言)都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封闭空间,拒斥任何新的现代性经验。
中国艺术在其开端就偏离真实,故没有西方艺术在悖论中的冲突与挣扎,自然也没有西方现代艺术倒向悖论的另一面那种极致与决绝。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真实从没有受到质疑,真实形象会自然地过渡到超越性经验,我们可以从古代绘画中发掘出很多近似于现代性的东西,却绝非就是现代性,就像有人谈论“古典诗的现代性”,反而误导人。比如南宋画家牧溪的《六柿图》的抽象、极简,与西方现代画有相通的地方,却不是从对真实形象的否定而来,而是背后有一个理念的模型,以禅宗的法门阐明一种世相。
悖论的另一面是非真实成为真实,其真实的内涵只能是心灵的真实,然而心灵的真实并无从证明,只能靠有效的呈现,靠心灵所创造的可感知的意义来呈现。形象的真实性被一面镜子的反光完全穿透,剩下的只有原生的材质的碎片,不再有固化的语言系统使之重新完整起来,这彻底使形象的约定意义失效,而且使绘画的注意力转向材质的可能性与语境中的语言性上,故而说,现代性绘画走向幻象或抽象,是一种必然。
艺术家
1957年生于南京,长期从事实验性绘画及理论的研究,现为自由艺术家及撰稿人。
1991年组织“北京扇形绘画邀请展”并撰写前言;
1993年组织“中国第三语言绘画展”并撰写前言;
1996年组织、策划“开放的语境 /南京艺术邀请展”并任学术主持;
2000年组织、策划“中国 / 艺术思想及其行为 / 贰零零零展现”系列艺术活动并任“墨墨墨……展”主持;
2001年组织、策划“重塑社会 / 艺术观念活动”并任学术主持;
2002年组织、策划“幻觉中的自由的中国 / 艺术观念活动”并任学术主持;
2004年组织、策划“寻找黑鸟的故乡” 艺术观念活动;
2005年举办北京“碑痕系列——茅小浪非宣水墨展”;
2007年参加北京798K画廊”意外的轻浮——中、加国际艺术交流展”;
2007年参加成都双年展;
2012年参加北京今日美术馆“心性自然——朝向未来的中国绘画”展;
2014年组织、策划“把思想悬挂起来”艺术观念活动;
2015年组织、策划“水墨的自然景象”艺术观念活动;
2018年,“草虬/ 茅小浪非宣水墨”,太和艺术空间,北京;
主要论文:《关于实验性绘画》(《江苏画刊》1987年第8期)、《谈实验性绘画》(《江苏画刊》1988年第7期)、《关于现代绘画材料》(《江苏画刊》1989年第12期)出版画集:《茅小浪绘画艺术》(南大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