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如莲化境——刘知白水墨艺术展

 

 

 

 

 

策 展 人:贾廷峰 学术主持:夏可君   展览时间:2012年4月7日——2012年5月7日   开幕酒会:2012年4月7日(星期六)下午三点  展览地点:太和艺术空间

联系我们

前言

 

 

对刘知白水墨绘画的评价,要求我们从时间轴上展开:

其一,二十世纪的中国水墨绘画,在现代性的意义上,有两座高峰:第一座是1940年代末期的黄宾虹,以积墨法为主,勾勒与涂写并重,营构出非传统程式的浑厚华滋的写象山水;第二座则是1990年代末期的刘知白(1915-2003),以泼墨大写意的水法,涂抹出浑茫苍劲、且带有抽象性的墨像山水,从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象山水。

其二,刘知白晚年的泼墨山水画,重新激活了董其昌所言的南宗米氏云烟以来的大写意传统,直接晚明徐渭,在延续山水画伟大传统的同时,以指墨等手法,丰富了泼墨大写意的气感,纯粹化了水墨的水性语言。

其三,刘知白的泼墨山水画,以水法活化了破墨与泼墨,再次唤醒了面对自然变化的浑化态度,而涂抹出带有抽象意味的刘氏山水画,此抽象性将成为当代水墨绘画之未来的起点。

 

对于刘知白,一个生前寂寞,沉静温雅的大师,尽管晚年才被学界发现与尊重,但其水墨艺术的贡献还有待更为充分的评价。在这里的短文中,我们也只能提纲挈领地思考大师的一些基本贡献:

第一,重建传统大写意的泼墨谱系。一个伟大的画家,在于以自己晚来的原创性,激活之前的传统,并且使之具有新的当下性。如果我们清理传统水墨艺术的谱系,就可以发现:从王维开始的文人山水画,选择“水”作为材质,乃是最为大胆独特的一步,因为“水”是自然材质,而且结合了禅宗与道家对水性的形而上元素,早期那么多的雪景图已经暗示了水性的重要性;后来,从米芾的米氏云烟,就是充分利用了水的渗染,模糊气化了山形,带来氤氲之生气;而到了元代的高克恭等人,满纸烟云确立了气韵生动的气象;再到徐渭水墨花卉对气感的灵动活化。而石涛的粗放与八大山人的荒率,渐江与担当的简淡,水性与墨性都在减少,乃是文化的厄运使然。刘知白在其一生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对元代文人画以及晚明四僧,尤其是云贵高原独隐的画僧担当的突破了然于心,对他们都有所学习,但进入晚年,自出抒机的天命来临,他以泼墨和水法为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我们知道知白先生1970年代就自创了“自家指墨”,可谓前卫之极!以手指来触摸水墨,已经走向生命的书写,指墨对笔踪的消融,乃是进入虚空粉碎,进入新的创造的机会,为画家对水墨之更为当代的触感,为后来走向泼墨,做好了准备!而中国文化的智慧在于: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既要随机应变又要有着精微的控制,体现为山水画,一旦破墨与泼墨并用,就更为富于变化与不可控制,但如果还能体现出控制与法度,那需要多么细腻的敏感度以及感应的节律,而刘知白先生让二者的张力达到了极致!

第二,“水法”的大师,现代性“灰度”的范例。中国山水画,在黄宾虹晚期已经认识到笔法、墨法,还有水法的重要性,但他自己的水法还不够突出,真正的贡献是刘知白。知白先生直接晚明徐渭的泼墨大写意的水墨花卉,其墨法之精妙,已经超过之后学习徐渭的郑板桥与齐白石,而且还是在山水画的转化上!只有在徐渭那里,“水法”才得到最为淋漓尽致地自觉表现,在泼墨中如何控制笔墨,让植物的形状有着生趣,保持生长蔓延,更为柔和,尤其出现了有着包浆感的“灰色”,不仅仅是传统的墨分五色体系,而是进入了现代性个体生命的心绪。知白先生的“知白守黑”,是在白与黑之间,找到了一个现代转化的中间色。

艺术家

 

 

 

    刘知白(1915—2003)原名庭坦。号白云、如莲老人、老藤、野竹翁等。1915年11月生于安徽凤阳,2003年8月于贵州仙逝。1920年随外祖父学习书法、经史,1925年由《芥子园画谱》学习中国画。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国画科,1935年拜顾彦平为师学习吴门画法,同时入住苏州怡园,潜心研习“过云楼”所藏历代名画,其间又随师拜访苏吴藏家,得览更多历代名家书画剧迹。耳濡目染,由此奠定坚实传统山水画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