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者衲子

 

 

 

 

 

策展人:贾廷峰 展览时间:2014年3月8日—3月31日  开幕酒会:2014年3月8日(周六)15:30  展览地点:798太和艺术空间

 

联系我们

前言


文/贾廷峰

 

元代画家倪瓒云:“朴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衲子便是这样一位画者——一个画画的人。

 

衲子纯粹,生性内敛,不擅言辞。每每与其闲聊,语止待复时,总会倏然发现他神情若恍,双手或在桌沿或在衣兜里快速比划,于是明白,先生不觉间又潜心于自在观达的笔沉墨静中,游走于灵感澎湃欲放的艺术状态里。这种无法预测的随性创作意愿,是衲子对自然和自我不强求、无功利的双向沟通过程中,自然赐予衲子“无为”本性的慷慨馈赠。

 

衲子虽不常画画,平日里喜好摆弄花草,上街闲逛,颇有些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雅闲适,但正是在这庸常而诗意的日常生活中,衲子以一种自然而然而非雕琢修饰的方式酝酿和完善着胸中丘壑的累积。如此,其所思所想所感才能在作品中得以心无挂碍地率意表达。

 

我始终认为,衲子的绘画是继徐青藤、朱耷、吴昌硕、齐白石等先辈大家之后,当代文人画的又一高峰,他在中国传统“野逸”类抒情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对自然与生命的领悟,独创出一种更可亲更温情的水墨叙述形式。虽然其创作取材并没有顺应时代再做拓展,但是在笔墨、造型、情感、意境等方面,都体现出“不与古人同、不与前师同、不与今人同”的独特风格。观其作品,笔墨上,放笔直取,肆意纵横,精妙叠染中不见刻意设计,多笔交错处又显天然控制;造型上,天真烂漫、古拙朴质,不囿法困,不以形障,看似失准的线条勾勒,细细品读,却能在各处的破绽组合中重新生发出新的完满和谐;情感上,平实朴素,以个体对自然造化的入微关照,为画面的视觉对象灌注鲜活的生命力,水汽氤氲的象外之味,沁人心脾,温润良和;意境上,不似于朱耷之冷寂与孤独,倪瓒之萧瑟与忧伤,衲子的画,贯穿着一股来自泥土的简淡芬芳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强度,在逸趣之外,衲子更注重平凡中扑捉天真,沉静中传递温暖,以作品中本性的自在流淌化解观者心底郁结。

 

衲子作画从不凑合,往往只因求不得合适的题跋将已画好的作品搁置三五年,直到有了合适的题跋,又会因经营位置的合理性而反复推敲,确定中意的位置后,方才一气呵成书于画上,衲子的书法,笔随意动,松弛有法,稚拙童趣,憨畅游走画间,是其画面的二度创作与情感延续。另有许多作品,衲子认为题跋将影响到画面的整体观感,便会直接略去题跋,仅仅为其盖上一章。但在我看来,先生为作品所盖印章也是非常讲究的,观其作品,印章的大小、阴阳、位置,总是会恰到好处地作为画面的补充或烘托,从而成为作品有一脉相承的组成部分。

 

“一苔痕,一竹根”,在衲子眼中皆风光无限。先生小品,不以所绘事物整体示人,往往半枝桃花,数根青藤信手拈来,通过个人的笔墨控制,顺意为之,将一枝半叶的生长态势延伸于留白甚或画外。寥寥数笔,便在读者与画面之间牵扯出一条线,引导读者于留白处浮想联翩,在微小局部所弥散的余味中,将画面自行构建一个完整的独属于读者个人的意象世界。

 

在当下这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画者·衲子,一个无心名利,只醉心于绘事的老人,就像一坛陈年老酒,随着岁月的流逝,愈久弥香。

 

艺术家

 

 

 

衲子1940年生于北京,1956年师从张惠中先生学书法和画兰竹,1958年师从王雪涛、汪慎生先生学习写意花鸟。衲子先生生性恬淡宁静,平日神安气闲,不务名利,其画中所提“清水一钵鉴自心”即其自况,也恰是他作文人画的先天优势,故能得格调清净高逸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