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蓓作品展

 

 

 

 

策展人:贾廷峰 学术主持:范迪安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12日—12月12日  开幕酒会:2017年11月12日(周日)15:30  展览地点:798太和艺术空间

 

联系我们

前言


文/王春辰

 

水墨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源远流长,绵延至今。自20世纪以来,在与全球化的艺术交流与互动中,水墨艺术发生着自身逻辑的巨大演化与推进。在水墨的理解和认识上,那些来自国际的其他艺术类型都成为水墨的比较对象,也成为反观自身的镜像。

 

水墨的生命力在于艺术家群体的自我反思和孜孜不息的探索实践。我们无法想象一种千年以上的艺术形式,如果不在当代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反省,它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如何在今天如此丰富的艺术生态里凸显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我们知道,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历经多元文化的冲击、国运跌宕、战争以及社会政治运动,而其中针对中国水墨艺术的讨论、争论不绝于耳,经常是这样的争辩让中国人心潮澎湃,各种观点和立场针锋相对。如果说二十世纪的全球艺术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化大发展的时代,那么关于中国水墨的讨论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关于一种特定艺术媒介的讨论,也就是这个中国的水墨了。

 

在中国对它的讨论,不仅来自于艺术家群体,还来自于中国早期的政治家们,如晚清倡导改良的康有为,民国初年倡导新学的陈独秀等等,而民国早期留学欧洲的徐悲鸿等也提出改良中国画的问题,到了1950年代有“新国画运动”,到了80年代有“中国画穷途末路”之争,到了90年代有关于水墨绘画是否以笔墨为根本的争论,到了21世纪是关于“新水墨”的讨论。对于它的世纪之辩,足可以是历史的奇观。

 

那么,对于不了解这些背景的国际观众,可能今天看到的仅仅是这些世纪之争的结果,或看到的是它对中国水墨影响的一个侧面。那么,我们今天需要说的是什么呢?历经百年的陶冶和筋骨磨砺以及我们自身对这种水墨艺术的重新认识,结论是它凤凰涅槃了。

 

其根源在于东方这片土地上,有一批真正的体悟自身、栖息在芸芸众生中、刻骨铭心地视水墨为生命本源的人们在坚守着水墨的文化底蕴、水墨与个体价值的关联、水墨与人性不相分割的基因关系,最主要是在中国有一批不在主流的意识体系之内的人没有放弃他们身为中国人的那种生命坚强意志驱动他们为水墨的生命力焕发走下去做下去。

 

 

 

在21世纪的艺术流变中,我们回望东方,瞭望世界,水墨不再孤立,不再被诅咒束缚,它开始日渐凸显内蕴的意义——自由的生命才是价值,而生命之自由才能创造自由的水墨,维系着水墨艺术的生命根基。

艺术家

 

 

鲍 蓓

 

1960年生于安徽,祖籍徽州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1984年任职于中国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

1985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报》及中国美术馆

1987年移居美国纽约

1999年出任美国中文电视台广告部艺术策划及总监经理(纽约,美国)

2000年出任SKYLINE电脑艺术公司艺术设计顾问(纽约,美国)

2003年回国定居至今

主要展览

2015  工匠之心——鲍蓓纸上作品展,非凡仕画廊,北京

     花墙与飞尘——鲍蓓绘画作品展及回顾,美国大使馆文化中心,北京

2014  夏至——鲍蓓纸上作品画展,楠书房会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