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的印迹•隐之寂 192x100cm 水墨 宣纸 2019
明光的印迹
李永波
一、隐之寂
那大片的黑,
是无际无边的,
隐着“是”与“不是”。
“是”,是一直在的丝丝的白。
隐隐的白之间,
沉寂的黑也一直在那,
寂寂的什么都“不是”。
黑的印迹,
踏着黑,隐在了墨里。
白的印迹,
迎着黑,却印着丝丝块块的笔道,
叠加成厚厚沉沉的时间。
时间累计成厚厚的意念,
建筑成无序繁杂的空间,
蔓延在无尽的来来往往里,
坚固成自我的堡垒,
缠绕着笔笔道道的轨迹,
黑黑的氤氲四周。
“嗡”的原始音,是时间的始曌。
“嗡”的原始音波,
低沉的在这大片黑里发出,
似天际边星光的轮廓,
音波抖动着,
因寂而觉察其明晰的印迹。
娑婆扰乱着的黑,
依这觉察的原始之音,
刹那启开寂净的曼达拉之白。
隐在黑色的“啊”,
发出道道明亮,
显出本色的白,
在天际中照耀。
2019年2月24日
明光的印迹•跃之显 192x100cm 水墨 宣纸 2019
二、跃之显
冬日,
生命孕育于白之雪里,
隐藏在光影之下。
只等着,
那明光的力量,
在一瞬间跃起。
“嗡”的音波,
低沉着从光影深处传来,
微弱之音,
无法用“识”去辨析,
唯以自然着,
随时与春之音相合。
春之到来,
带着温暖,
雪融于白,
碰触着音波,
激起枝头那朵明亮。
亮的光晕,
沁入昏寐的毛孔,
惊起那一丝明光,
刹那跃起。
一眼望去,
显出自己透明光亮的样子,
喜悦而安详……
2019年3月6日春日,坐上成句,正是惊蛰
明光的印迹•界之识 192×100cm 水墨 宣纸 2019
明光里水的舞蹈
那片白里,
明耀着水的品性,
如净瓶里的甘露,
如圣山上的哈达,
亦如心底的明光。
经万劫之舞步,
舞蹈在龙尾山。
似经多劫的回眸,
入砚山,
遥望久远的颜容,
又在芙蓉溪
遇见了你。
眉子
金星
罗纹
水舷
……
米芾为何爱你如痴?
黄庭坚为何经千里去寻你?
你去了喜马拉雅?
你去了冈仁波齐?
你去了拉萨河?
你去了恒河?
你可听到佛陀闻见河上妙音
说出证悟的言教?
你也遇到了
达摩的那片芦叶?
你去了千家万户,
又到了文人的案头……
如今,键盘的噪音
也掩盖不住你内心的欣喜。
芙蓉溪的水,
舞蹈起来了浪花。
踏着亿万年的步履,
印在石上。
吟着心的音律,
抚弄着石上的乐谱,
如玛尼的梵呗,
极净地涌出明光,
那是文殊心间的“德”字。
你迎着日月的灿烂
微笑着……
随着芙蓉溪的清泉,
轻快地跳着你的舞姿。
优美多姿的舞蹈,
映在水的白光里,
自显着水的模样……
李永波2018-5-15
明光里芙蓉溪水的舞蹈 195×100cm 水墨 宣纸 2018
水墨的光构成和光造型
—— 李永波水墨作品解读
文 / 曾春华
光,既照亮万物
也照亮灵魂
一点灵光
闪耀还是隐灭,只在一念之间
印•低音 34×26cm 水墨 宣纸 2019
气韵生动是传统绘画的美学共识,是建立在内观和内证基础上的视觉感知和作画方式,而且内观内证的参究方式影响和决定着作品的美学风向、作品的内在品质,以及内观者的品格力量和纳须弥于芥子的洞察力、表现力。但是自近现代以来,气韵生动的美学共识被外显性和外在性的视觉追求和视觉表现颠覆,颠覆之后是不假思索的否定和漠视,依靠内观内证建立起来的传统气韵美学体系,成了一个难解难知的学术谜题和学术传说。
印•致悦 34×26cm 水墨 宣纸 2019
这种情况下,架上抽象水墨有没有重建新的美学共识和学术规范的可能?如果有,学术思维的切入点和学术资源的接入点在哪里?架上抽象水墨始终存在着体与用、进与出、解构与重构的相互缠绕,即是说,始终与传统的内在关联度大——传与承的关系,在有些方面保持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连续不断,而且不能绝然割裂。
实验性作品如何切入传统、如何进入当代?切入点和接入点是什么?赵无极说气即是光,光是切入传统和接入当下的节点。对当代无格物致知工夫和内观内证经验的人来说,气韵虽是难解之物,但是光却是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的绘画要素与主要母题,尤其是在当代,光构成和光造型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视觉经验来源。无论是油画、创新的中国画、摄影摄像、电影电视和广告店招,都是光构成和光造型的产物。
水墨的媒材特性、笔墨构成和文化基因,无论重视还是漠视,无论否定还是支持,如果从美学角度评判,气韵生动还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远或近地影响着抽象水墨的制作、评判和鉴赏。从气和光的显隐关系看,被搁置和被怀疑的气韵生动是可以转换为当下的美学共识,从而接续传统、转入当下。从显的角度说,光即是气,光晕即是气韵;从隐的角度说,气即是光,韵即是光晕。气韵与光的关系是,聚之为形,显之为象,散之为气,耀之为光。传统注重于内气的显、外光的隐,当代注重于外光的显、内气的隐。
印•惊 66×24cm 水墨 宣纸 2019
传统文化中,光分为内光和外光,而传统绘画是内光和外光的综合体。外光是普遍的视觉基础和视觉经验,内光则是内传的知识体系和内证的光学体系。日常生活中,内光也被广泛使用,比如说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大驾光临、光彩照人、精神矍铄、讨个彩头、喜气洋洋等等,成语、俗语和口语中经常使用内光外显的描述,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全息摄影从物理的角度证实了内光、内气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光无处不在,却又处处被忽视。
董其昌说“画欲暗不欲明”,即是指在作画过程和具体作品中,如何处理好内光和外光的主次、比例和显隐关系——为了凝聚和突出内光、内气,要适当降低外光在画面上的明暗度。而现当代以来反其道而行之,更加突出了外光的作用,内光知识逐渐失传并且从绘画实践中退出。因而,当代绘画存在进不去、出不来的退化现象——内不能观心性之广大,外不能揭宇宙之复杂。去书斋化和文人化之后,却落入工作室之逼仄与自恋。内观与外现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但好作品都是两者的综合与平衡。
印•不二 66×24cm 水墨 宣纸 2019
所有内证传承的秘传知识都重视光,在光中净化和转化。因为机缘巧合,李永波从藏传佛教中汲取内光的知识和传承,接续了内观的传统和师承的加持。他认为,光具有耀眼与寂静的本性,光具有无限和普遍的胸怀,光具有瞬间又具永恒的游戏,光又具去物质和转物质化的功效。任何实有的物质到最后都会“净光”;光具有眼前而又无法留住的眼前;而因有光,每物又必显;光具有照亮物质的权能……
明曜-16 66×24cm 水墨 宣纸 2019
光是调控画面黑白灰的统帅和灵魂。李永波的《捕风捉影》系列以白与灰的象征慧眼的大大小小漩涡纹,黑与灰的象征通道的宽窄不一的渐变色带,描述着隐态物质和宇宙中的气态运动。《光之明》系列以熟知的六字真言为主题,以手指状的倾斜动感造型,暗示菩萨随手随时救渡众生,表现真言内境中的度生方便和无尽变化。《净照》系列如同广场上大型照明灯一样照耀世间万物,展示净观中宇宙的明点无处不在,以及心与明点的内在关联。
明曜-15 66×24cm 水墨 宣纸 2019
光照万物,万物在光的寂静和游舞中圆满。
明曜-12 66×24cm 水墨 宣纸 2019
| 关于艺术家 |
▼
▼
▼
▼
太和云展厅 | 第四回
太和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