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场域”—曹星原油画作品展

 

 

策展人:佘文涛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0日—10月30日      展览地点:798太和艺术空间     

联系我们

前言

 

 

灵魂的场域

 

文/曹星原

 

什么是美术?几十年前,本科学雕塑的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美术史论研究,几十年后, 我以仓促准备的第一个展览作为我的思考结果之一:

 

几千年美术史走过如下历程:

1、 美术最初是宣传宗教信仰或者类似的原始崇拜思维的工具 (教化),也是美化装点生活的手段。

2、 美术走向了宣扬权贵阶层的精神的工具 (依然是教化),也依然是美化装点生活的手段。

3、 美术成为为美术服务的手段 ("l'art pour l'art"),这是向历史上美术功能的宣战的同时祭出新的功能:没有功能,只有纯艺术。此时,作为美化和装点生活的手段依然没变。

4、 美术是艺术家个性的体现—真的吗?你的作品不能引起我的共鸣,你的个性又与我何干。

5、 美术是干预社会的武器,依然是美化和装点生活的手段。

6、 美术是多元化的,多中心的...远离对自然的模仿....还是美化和装点生活的手段。

 

我发现,作为美化和装点生活的手段的美术功能从来没有变化,但却又不局限于美化和装点生活,美术依然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在当代美术思潮下,美术的去功能化成为美术发展的口号之后突然又贴上政治标签。当政治色彩过于复杂,反倒趋向平淡,又还给画家一个独立的空间:非功能化、非意识形态宣传化之外寻找灵魂的依托处。

 

当代艺术的另一趋势是形式走向多元化。当代科技给了人们更多元的表达方式;科技手段、各种新材料,拓宽了艺术表现力。 借助高科技 手段的艺术 , 一方面越来越远离对自然的模仿,另一方面在高科技的媒介下把极度城市化了的人类体验到回到自然怀抱。但是对于我而言,艺术的感染力在于我们每个个体从自己的独特的视角感受到的社会生活体验和自己喃喃独语的表达方式---找到我在社会中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表述自己灵魂深处的感受以及追求。

 

 

艺术家

 

刘子建

 

      刘子建1956年生于湖北省荆州市。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深圳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新水墨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深圳画院签约画家。

 

 

    刘子建是中国实验水墨画的代表性画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抽象水墨画的创作,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对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画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艺术成就入编多种版本的艺术史,出版多部个人专著及画册,作品频繁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代表作品更是广为国内外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家及爱好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