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其艺永存!——大我艺术纪念展
策 展 人:张帆 学术主持:夏可君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日-7月31日 展览地点:太和艺术空间
大我开放式书写
夏可君(哲学家,艺术批评家)
大我出身于书翰世家,父亲张万里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英文教授和翻译家。五十年代,大我有幸师从书坛大家吴玉如先生,受过良好的传统书法训练,但,一旦接受现代书法的洗礼,大我思考的问题则是:汉字本身的独特造型与书法的笔墨形态建构,笔墨趣味,这三者如何都能得到转化?
从自己在澳洲塔斯马尼亚无处不在的的草坡中得到顿悟,被自己已经生活几十年的异域自然深深触动,让他有机会把狂草还原到自然性得以充分体现,是在人类之前与之外的原生自然,高山上几千万年的老树,这触动是生命机缘碰触整个自然在心中勃发。通过解放“线”,打开线自由游走的生命场域,建立一个书写当代转化的范例。
第一阶段,对传统“似与不似之间”之“似像”的彻底化。汉字,在书写时总是有著字形的相似性,哪怕草书还是有著相似性,因此仅仅是草书的变形,还是处于似像之中,张大我早期以墨晕的线来扩展草书,更为翻卷,舞动,散开,是为使之更彻底变形。
第二阶段,进一步翻卷不相似,走向“不是”,根本不再是传统的字形与字义,而走向纯粹的线条狂写,进入书写性本身,是书写在滋生书写,不再参照任何意象。是来自艺术家以自身的吐纳书写来引导碎线之间通透的气息流动。
第三阶段,生成自然之线,回到自然,回到无维度保持生长姿态。弥散回到生长性,但草写过程是自由变形的过程,生发无尽,吸取海洋的气息,火热的燃烧,水性的侵润,凤尾一般雅致幻化之美保留了混沌虚化的力量叠加宿墨的韵味,以极远方式却回到切近。 开放穿越式书写生成出中国文化自身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在艺术史上自觉学习逸笔皴痕,直到狂线走向纯粹触感,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自身文化书写意志迹象。
艺术家
张大我,字唯公,号伯冰。当代著名视觉艺术家、现代书法家。作品典藏于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女皇博物馆。大我的现代艺术作品,植根于中国古代金石、篆刻、书法、绘画,迄今形成大我妙墨、徒手线、生命玄线、千年情书等艺术系列的《大我艺术》体系,并在多维空间及现代装置艺术中融入妙墨和水墨踪迹的思考,作品深具探索性。